朱明华凌云扬名震沪滨

平湖东湖棋社的朱明华从小酷爱棋艺,于棋枰刻苦钻研,俗语曰:人生苦短。对于有敬业精神之人尤其如此,想到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充分利用马上、厕上、枕上的时间,朱明华特地在自己蚊帐之顶贴上一方棋盘,夙夜凝神思索。

几度寒暑,棋艺大进,特别是中残局功夫,端的是其师王昭和的风范。朱明华20岁即成名,在周边的嘉善、嘉兴、海盐、海宁、余杭、平湖一带独树一帜,遂有“六县无敌手”之称誉。再说这平湖,位处浙江东北,距海也不过十里地光景。

昔乾隆皇帝游历江南,至江苏无锡有上联“无锡锡山山无锡”,求对下联,引得好多文人墨客绞尽脑汁,却无工对的下联,然而有平湖的市井人物,以“平湖湖水水平湖”对之,使人无不拍案叫绝,平湖之誉亦随之看涨。至20世纪初,修筑了沪杭铁路,沿海的平湖不经其线,则又有了衰落之感。朱明华与其师王昭和思路相同,也欲到那棋坛英才荟萃的上海滩闯荡一番。这时已是1946年秋天了,上海的棋坛中心似已转移到淮海中路的凌云阁茶楼——人称沪上棋坛少林寺内。风尘仆仆的朱明华登楼,指名要向“七省棋王”周德裕及“白莲教主”李武尚等挑战。但那天不巧,周德裕被棋友邀去作饶子棋比赛,而李武尚恰在警察局值班。茶楼经纪人杜友生见朱明华衣不入时、貌不惊人,竟欲挑战这华东棋界人称“赵子龙”及“猛张飞”的周、李二员大将,似口出大言,便欲一挫其锋。将那目光于茶楼内一扫,便发现一个人物,乃李武尚之徒、人称“小阿四”的何顺安,23岁的何顺安虽然年轻,但嗜棋如命,进步神速,上年曾在攻擂表演赛上后走力克“七省棋王”周德裕而声名鹊起,以“小何”应敌“外乡人”已足足有余了。

首局之战,朱明华先上正马,何顺安建功心切,还架中炮,而朱明华平时最擅长以屏风马抗衡当头炮,今之先手屏风马,弈来更是得心应手,加上朱棋风细腻绵密,以后逐渐扩大优势直至得胜。

有了一局之“本”,次局朱明华更显得气壮如牛,后手斗顺炮猛着先鞭,恰巧又击中了何顺安之弱点。

第三局,何顺安更急于翻本,似更沉不住气,急躁之中失去章法,又为朱明华所胜。

看官或许诧异,至60年代成为旷代棋王胡荣华之前驱引路人的何顺安,曾两度于国赛中荣获亚军,因早逝而成为国家体委未能授勋的国家特级大师,何以如此不经一战?道理很简单,朱明华于棋枰的努力、执着,加上何顺安当时年轻,心态未调整好。朱明华三败何顺安,着实风光,从此也名震沪滨。 有了解朱明华习弈刻苦者,曾咏诗以记道:“首赴沪滨三奏凯,凌云一战便成名。六县魁元非幸致,儿时帐顶挂纹枰。”

之后,沪上凌云阁茶楼内,“七省棋王”周德裕亦与朱明华决战,某一天,他们共弈了两局,均对攻激烈,双方均险象环生,然而最终又化险为夷,以和局告终。翌晨周德裕早早来到凌云阁,对昨日之局之繁复变化进行解拆,恰朱明华亦至,周德裕点了棋枰招呼道:“小朱,昨日之战,我不飞象而进马,恐怕你就为难了吧。”不料朱明华闭目稍作思考便答:“那倒未必,你进马的话,我可以弃炮抢先,不但化解你的攻势,且反夺主动。”朱明华接着滔滔不绝地口头演变了一番,其分析极为中肯,周德裕不禁诧异道:“想不到小朱盲目棋也这样好。这样吧,我跟你来个盲棋大战,如何?”朱明华微笑应允,于是周围棋友马上收起了棋具,这二位高手就各自坐定口弈,表演了“双盲目之战”,整整一上午,二人竟无输赢。朱明华明棋盲棋皆英雄,以后谈到朱明华,周德裕就禁不住地夸奖:“杭、嘉、湖名手诸多,杭州董文渊、刘忆慈早已成名,可谓头角已露,而平湖朱明华这位六县无敌手的小辈英雄恐怕还知之不多。其实小朱技术很全面,他棋品和气质均佳,也不从骄傲自满。至于盲目棋,朱明华根底更好了,大概与他学棋时候,蚊帐顶上挂个大棋盘有关系吧。

朱明华成名时,嘉兴棋王陈宝坤已经谢世。当时嘉兴青年名手高琪因折服朱明华,曾向朱明华习弈。开始高琪与朱明华的棋力大约要相差两先,交锋一百余局后,水平也逐渐接近了,这时朱明华认为高琪的棋力已很可观了,他们二人也因此并称为“嘉湖双杰”。

朱明华于1955年病逝,时年不到40岁,与其师王昭和一样,亦属“有棋力,无长寿”型。

作者 庞小予 摘自《棋艺》二零零二年第四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