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的历史悠久,寻根探源,可以追溯到周朝。周朝又分西周和东周,其中东周包括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
战国屈原所作《楚辞·招魂篇》中有:“菎蔽象棋,有六簙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菎蔽是玉制的箸,也就是骰子,此处的象棋有一种说法是指象牙制的棋,例如《六臣文选·招魂》说:“象牙棋妙且好也。”另有一种说法,此处象乃象征之意,《礼记》记载,周朝兵制,五人为一伍,另设伍长,共计六人。
而《战国策·唐且见春申君》言:“夫枭棊(棋)之所以能为者,以散棋佐之也。夫一枭之不如不胜五散,亦明矣,今君何不为天下枭,而令臣等为散乎?”六簙即六博戏,所谓六者,即一枭五散,共计六枚棋子,枭是王,散为卒。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是说二人对弈,互相逼迫。相比之下,后一种说法更加可靠,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北睡虎第发掘有战国后期的古棋局,其棋子并非象牙所制,由此可知由象牙制,故名象棋,并不尽然。象棋实是象征兵法战斗的游戏,是中国古代先民一脉相承的国粹。
由以上记载可见六博象戏的形制和大概走法。虽然与现代象棋差距很大,但它却是象棋的前身。西汉刘向作《说苑·善说》,其中孟尝君说:“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激楚之切风,练色以淫目,流声以虞耳”。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燕则斗象棋,是说退朝在家则下象棋。可见战国后期的上层社会,六博象棋已经颇为流行。由此推断,其诞生之日或更可前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