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之沉沦与奋发

有人认为下象棋是令人沉沦、丧志与没落的。也有人说,唐朝最后两任皇帝正因为过于沉迷象棋而丧失江山,“故国不堪回首”的悲剧。据我所知,近20年来,的确许多有成就的棋友,经济收入日渐微薄,甚至孑然一身,过着残年的凄凉生活。其中或妻离子散的,亦时有所闻。

  象棋这玩意儿,原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它不但涵盖了中国古代的战争艺术和人生哲理,也几乎概括了古代致胜学的智慧。可是,为何直到现在还有这么多下象棋的人,在人生道路上竟一败涂地,且被认为无可药救?   事实上,我们若经得起象棋的“危害”,在抵御其他声色犬马及赌博之类的诱惑时,便更能自卫,那就不失为一种绝佳的考验,严峻的自我打造。

  如果我们向来都不让孩子下棋,就是从未给机会他们去学习摆脱不良诱惑的挑战。我们的下一代不如我们那么能全面地去面对人生,原因也许就在于此。我们若能经过象棋负面教育的洗礼,便是“金不换”的验证。怕只怕越堕越深,逃不出生天。

  中国伟大军事学家孙武曾说,“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意思是说,凡事先从害处着眼,并把其害的因素及范围扩大而加以警惕,我们便可完全免受其害,且可逢凶化吉。这便是“以患为利”。

  象棋委实太迷人,变化太丰富了。它就像一些野心家对于战争一样,总是要挖空心思找人来打,以便称王称霸,由此就养成了一种好强斗狠的心态。最后,成为一名象棋怪物,旁若无人地我行我素。

  下象棋的人,就如以前吸鸦片的人一样,总是和那几个“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评点天下。他日纵使能戒除“毒瘾”,也还是解不了思想上的毒性,败素长遗,除非能在关键时刻痛改前非。

  然而孙子也说,“杂于利而务可信也”。假如我们了解下象棋有那么特殊的功能,能掌握它的利之全面涵盖与发展,然后再延伸它的利之所及,人生与事业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就。

  相比之下,下象棋的害虽人们普遍以为大于利,但其利之惊人潜能却可化腐朽为神奇。况且,害方面不但可以完全避免,且可善予转化,“以迂为直”。

  这也是说,象棋有其正与负两面的教育,我们可以深深地跳进去,但要会逃出来,才能修成正果,得到传统文化的好处。

  中国的象棋与兵法,都是深厚的哲学与艺术。哲学是追求真理,艺术的原则是创造。这都是大智大慧的学问。未来人类与社会越来越讲求竞争,在条件方面落后的,则通通都要挨打。故此,对许多未来学学者来说,锻炼运筹帷幄的象棋,应该是人生的必修科。

·作者为马来西亚象棋总会前会长 新加坡联合早报

转自华工象棋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