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益谦,广东中山人,生于1927年。他的父亲是华南棋坛极负盛名曾展鸿先生,与时人黄松轩、钟珍并称“粤东三凤”。二三十年代,棋人一般多生活困苦,而曾展鸿却是例外的一位,他因经商关系奔波各地,策划过多次大型赛事,对棋坛的贡献功不可没。曾益谦受父亲熏陶,自幼即负盛名,颇为棋界前辈黄松轩、卢辉、钟珍等人赏识,许为杰出俊才。1946年他参加广州公开棋赛取得冠军,后代表广州出席穗澳埠际棋赛,击败澳门棋王梁兆发、吴文英,1948年到香港又获香港公开棋赛冠军。1949年香港南华体育会举办穗港澳三角埠际象棋赛,他代表香港战和“四大天王”之一的卢辉,击败目空一切、自视甚高的袁天成,1950年上海名手何顺安访港也为其连败二局,短短数年囊括穗、港两地冠军,屡克强敌,自此名闻弈林。
为了更好的提高棋艺,1953年曾益谦挟技漫游国内,遍会南北英雄,战绩斐然。在上海与“七省棋王”董文渊交锋时,又两战两胜,令内地诸侯刮目相看。这次闯荡值得一提的是,在武汉结识了年少的李义庭。在李义庭心目中,曾益谦是比“华南神龙”陈松顺还要厉害的人物,曾坐客李家饶二先与其对弈四局,知李前途无量,嘱李父悉心栽培,后李果于1958年夺得全国冠军,足见曾慧眼识英雄。
1954年轰动棋界的穗港棋王大战爆发,广州代表是蜚声棋坛、无人不晓的老一代“羊城双霸”杨官麟和陈松顺。香港代表则是曾益谦与黎子健。黎子健是曾展鸿的得意弟子,1930年参加全港公开赛,时年19岁的他便以辉煌战绩夺取冠军;1954年初,黎子健与李志海代表香港出席港澳埠际棋赛,后又于同年参加香港澳门棋王邀请赛连场告捷,以个人最高分夺得香港冠军,因未尝一败而备受赞誉。穗港棋王赛在广州文化公园举行,场内悬挂巨型棋盘演绎着法,两旁大树装设巨型喇叭,每晚观者挤满整个公园,可谓万人空巷。广州广播电台亦破天荒现场直播,使得未能临场观战的两地棋迷,每晚围坐收音机旁收听这一棋坛盛事。穗港棋战要求每位棋手与对方每人分先对弈六局,全部赛程共二十四局。整个赛程高潮起伏,双方交替领先,接近结束时,香港队积分一度超出,令广州棋界大为震惊,最后虽然小胜客队,也不禁出了一把冷汗。其中曾益谦一胜一负四平斗和“魔叔”杨官麟,棋艺为棋迷津津乐道,但曾以未能一败心目中头号劲敌引为终生憾事。
就在此时香港棋坛出现了一位日后红遍香江的曹悦强。曹悦强在香港顺德联谊会举办的全港公开象棋赛和国弈会(香港象棋总会前身)举办的全港公开赛十杰循环大决赛中蝉联两届冠军,打破了香港棋手的原有纪录。为效法港穗棋战,当时由国弈会赛务组苏天雄、黎子健、简文孝、李志海提出,分成东、西两队作二十四局全港四大棋王对抗赛,由时下香江四大天王级选手曹悦强、曾益谦、梁庆全、何醒武参加。曹悦强与梁庆全二人交情甚笃组成东队。绰号“泽叔”的梁庆全于1948年来港获全港单人赛季军,继而在1953年获荔园棋霸争雄赛冠军,60年代主持九龙启德游乐场闭目象棋擂台几十余年,直至游乐场结业,历时之久敢说前无古人鲜有来者。而与曾益谦拍档的何醒武,幼年也有神童之称,真的无巧不成书。何醒武与梁庆全两人均于1935年获得过儿童公开赛亚军,可谓辉映成趣。绰号“御猫”的何醒武为1952年全港公开赛冠军,1954年全港公开赛亚军。四王赛曾益谦以二胜二负二和与曹悦强战成平手,与梁庆全六局成和,真是旗鼓相当。最终梁庆全取得首次四王赛冠军,其后第二次四王赛曹悦强夺标。但这一年稍后的香港遮业商会举办“时来杯”全港象棋赛上,曾益谦以长胜之势夺得冠军,这些都在香港棋坛留下光辉的一页。
1956年台湾长风象棋队访港,那时台湾棋风大盛,职业象棋蓬勃一时,因少与外界交流便给人蒙上一幅神秘的面纱。台队拥有号称“白也无敌”的白锦祥,“南吴北廖”之称的吴莫荣、廖天赐,全台冠军江培生及名手李天华,林伯昂(文超),赖光枢。香港虽人材济济,却也不敢轻敌,经反复考虑,派出曾益谦、苏天雄、李志海、黎子健、简文孝五人迎战。曾益谦一开始即过关斩将势如破竹,最后虽负于替补上阵的赖光枢,但仍以全场最高分取得个人冠军。
1957年曾益谦与黎子健代表文大联队角逐全港公开团体象棋赛夺得冠军,是年穗港棋界热心人士有感前番穗港棋战的轰动,筹划更大规模的赛事,但因曹悦强赴美,以阮雄辉替补主力,导致港队大败。曾益谦这次表现也较上次逊色许多,回港后不过数月突患重病入院治疗,卧床月余,出院适逢广州棋赛开锣在即,尽管身体十分虚弱,但他依然不理亲友劝告只身赴穗,心中只有一个希望,那就是击败当时“天下第一”的杨官麟捧杯回港。但事与愿违,再为杨官麟所败,屈居亚军,这使他产生“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而在香港棋人纷纷吹捧曹悦强,他也如三国时代的庞统一般备受冷落,故在《大公报》工作之时以“凤雏”为笔名撰写棋稿,可谓用心良苦。
踏入六十年代,身体一向瘦弱的他大病后又未能好好调理,身体更加孱弱。因报馆工作的繁忙,加上慈父曾展鸿辞世,种种心情不顺导致夫妻意见不合最终离异。这些自然影响到他棋艺发挥,两次比赛均为出道不久、声名渐噪的伍天龙所败,于是暂别棋坛静养。六十年代中期,他又辞去报馆工作,在九龙弥敦道开设展鸿棋院。教授象棋是一冷门行业,虽慕名来学有十余众,但租金昂贵,微薄的收入焉能维持生计,不过数月已用尽数年积蓄,惟有迁回城南道家中继续经营。那里是一破旧楼房,环境颇为恶劣,学生多裹足不前,只余“小猫”三两。此时曾须身兼母职独自抚养年稚的爱儿,经济拮据其苦不足为外人道。
1969年曾益谦准备东山再起,阔别多年后的香港棋坛中流砥柱是伍天龙、黄福、林炯元、徐耀荣、黎惠东、黄冠中、张百专等人,圈内人士对曾并不看好,更何况年纪大了,料难与年轻一辈争一日长短,岂料曾在众人一致看淡下压力顿减,一鼓作气连克强敌,决赛与黄福交锋四局不分胜负,抽签决定冠军谁属,结果曾益谦获幸运之神眷顾,再度登上冠军宝座。同年与黄福代表香港赴台北参加第二届东南亚象棋大赛,香港是上一届盟主,此回卫冕,咸认为比上届之黄冠中、张百专不遑多让,甚至有人认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岂料两人开赛未几即因小事不和各自为战,最后只取得季军而回。
1970年曾益谦蝉联全港个人冠军,适值东南亚象棋大赛改称亚洲象棋赛,第三届在香港举行。香港代表为曾益谦、吴惠光、黄冠中。决赛碰上实力强劲的台湾队。此前台队6战6胜,港队5胜1和仅居其后,此战非胜不可。只见战幔揭开,曾益谦与徐俊杰对垒,双方稳扎稳打,缠斗一番和气收场。那边赖光枢开局未几,炮打底士躁进为黄冠中先下一城。次局已经展开,赖光枢抖擞精神,围攻黄冠中占尽先手。而黄冠中沉着应战,最后以单炮士象全弈和炮兵。与此同时曾次局一改棋风,弈来雄悍非常,双方激烈对杀、扣人心弦,结果曾不负众望勇挫强敌。香港再度取得冠军,欢呼声震撼修顿球场。
香港经历1967暴动事件后,社会震荡历时数年渐渐稳定下来,经济开始复苏,香港政府于1972年举办香港节大型活动,国弈会亦不甘落后举办香港节象棋大赛,分团体及个人两项,为期长达四个月。那时棋坛劲旅保济丸象棋队由郑守贤牵线下,聘请曾益谦、李旭英二人取代已替保队连夺两届团体冠军的伍天龙、林炯元,两人不负所托,取得第一届香港节团体赛冠军。金牌劲旅保济丸象棋队至此三度夺魁,领队李亮能先生大为高兴,要给队员特别奖励,结果一致赞同畅游东南亚以棋会友,翌年12月远征新马泰,全胜而归。
此时曾城南道家需拆建,得好友曾振邦律师协助,觅得旺角太子道一层楼宇。该处虽有数十年楼龄,但地方宽敞,加上交通便利,学员日渐增加,棋院亦于星期天开放,酌收茶资,除昔日美宁台一班业余棋友刘发业、韩汝标、吕联生、郑守贤、梁守肫、雷雄才、黄树楷等长驻外,亦成为棋人落脚地。学员增加、棋院声势壮大本是好事,谁知竟成曾的沉重包袱,他因怕演出不济学员却步,下起棋来战战兢兢应胜不胜,1972年及1976年个人赛分别被棋艺较他低的温驹和王永栋淘汰。
1977年香港国弈会鉴于中国女子象棋蓬勃发展,开设女子象棋训练班刻不容缓,邀请曾益谦为导师。早期学艺者的伍绮莲、谢凤影、郑慧卿等皆有不俗表现,八十年代中期的罗燕清更为香港女子杰出代表,1988年获亚洲象棋联合会颁予的亚洲国际大师称号。
全港个人赛于1978年改制,规定上届前八名棋手可以以逸待劳,与初赛前8名棋手进行最后16强淘汰赛。曾因免初复赛之困累,加上他的得意弟子吴克乐连胜两局淘汰名将黄冠中跻身八强,遂精神大振,连克陈龙、蔡自立进入决赛。爱徒吴克乐准决赛与赵汝权火拼,三局成和,第四局也是和棋一盘,奈何在残局时一误再误致负,否则战和抽签如获胜,将会留下师徒争冠的棋坛佳话。结果决赛曾赵对垒,两人棋逢敌手四局皆和,抽签决定冠军谁属,幸运之神再降曾身上,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夺得个人冠军。相距第一次称王至今三十年,放眼香港棋坛,能有几人?是年他与赵汝权出席亚洲象棋锦标赛,为香港取得第三次亚洲冠军,赵、曾亦分获个人冠亚军,过去几年颓风至此一扫而光。
保济丸队退出棋坛后,已罕有商业机构组队参与活动。1980年香港效防内地象棋团体赛,每队四名棋手出赛,香港英资机构牛奶公司报名参赛,成员为曾益谦、陈传坚、黄树楷、麦昌幸、王显刚,夺得香港棋坛有史以来惟一一次四人队际赛,亦是曾益谦最后一次团体赛冠军,弥足珍贵。展鸿棋院亦以此时最为兴旺,常常与各地区棋队进行友谊赛,左右先锋吴克乐、陈传坚两位得意弟子,辅以王显刚、雷鸿才、郭铨、黄树楷等,战绩胜多负少。
八十年代香港棋坛有如百花齐放,群雄割据。其中有棋界名人陈允亨、冯如馨的金刚钻象棋队,拥有徐耀荣、赵汝权、张百专、陈志文、罗权多位好手,延续70年末盛势,举办名人赛、邀请外队访港、到内地访问声势隆誉。而聚集在长沙湾的棋友杨国章、陈德、翁德强、朱俊奇、卢标等实力也难轻视。以郑仕俊的金银岛游戏机中心为基地的业余棋友周自达、陈灵辉、梁启泉、郑守贤、杨国章、朱学文、黄树楷等亦成一股新势力。港岛维多利亚由邓福基掌舵,黎惠东、莫沃培,林辉、黄敬慈、郑百良、谭小文等坐镇,加上荃湾,元朗两地棋友,各地搦战之风此起彼落,造就香港棋坛一时辉煌。此时展鸿棋院因太子道拆建迁址淘大花园,那儿地方狭小,只能客纳三二对棋,加上吴克乐赴美修读博士课程,陈传坚、雷鸿才、王显刚因工作关系淡出棋坛,人材顿觉凋零。
1985年曾于九龙荔枝角道觅得近千尺楼房再度迁居,棋友纷纷重聚。“大帅”张百专策划棋院乔迁志庆,举办“棋星杯”团体邀请赛,云集全港过半好手,计有港岛队领队王健全,顾问曾振邦,队长曾益谦,队员黄福、莫沃培、陈灵辉、林辉,南九龙队领队陈文兴、张继善、徐德兴,顾问黄强,队员郑百良、黎惠东、陈镇贤、许继承、李伟康,北九龙队领队郑仕俊,顾问郑守贤、卢标,队员梁达民、杨国章、翁德强、梁启泉,新界队领队周自达,秘书林沾鸿。总务麦树辉,队员卢鸿驹、李镜华、李广流、黄树楷、冯达华。比赛中午在棋院进行,五时后移师酒楼继续比赛,精彩棋战自然吸引不少棋迷到场观战,北九龙队勇夺棋星杯,赛后筵开十数席,杯酒言欢,尽兴而返。眼见棋院业务重新兴旺,心情自然开朗,重拾信心,稍后与李旭英代表香港新谊队前往台湾参加中正杯象棋国际赛,云云十数国际劲旅,港队脱颖而出捧杯,曾也于1988年获亚洲象棋联合会颁予亚洲国际大师头衔。
好景不常,几年后棋院为大业主收回改建酒店,曾千辛万苦筹钱于元朗自置居所,路途遥远,弟子棋友纷纷却步,而元朗区棋友亦因自有会址,少人问津,展鸿棋院至此名存实亡。
1996年曾最后一次参加全港个人赛,这次冠军虽为黄志强,但他与黄这次比赛均未败一局,只因比黄少胜一局屈居亚军。不过关键是他与黄对弈的一盘棋,曾本有可胜之机,却在不经意中错过,使最后一次比赛未能画出完美句号。但回头一想年逾花甲尚能傲视同侪,夫复何求。
曾幼时因其父营商境况较佳,少年时就读香港名校喇沙书院,故此亦略懂英语,战乱停学,但仍自学不懈,尤好中国史学,家中藏书甚丰,闲时每喜挑灯夜读至凌晨两三点不言倦。特别喜爱爱国诗人屈原作品,不知是否与他常自叹怀才不遇有关,常喜与友好闲谈夸耀随时随地可念诵屈原所作的中国历史最长的一首古诗《离骚》。曾五六十年代分别在《大公报》、《新晚报》、《真报》、《香港商报》撰写棋稿,其行文典雅、见解精僻,棋友受益匪浅,其著作《象艺选粹》一书,六十年代差不多人手一书,被视为瑰宝。曾有哲嗣庆慈也爱跃马横车,并获校际比赛冠军,后因以学业为重,未在棋坛露面。庆慈香港大学毕业后致力于教育工作培育英才,现为香港某著名中学校长,事亲至孝,曾老来弄孙为乐,备感安慰。
曾益谦终生热爱象棋,一刻不懈。但几十年棋枰争战,患有较重的颈骨骨刺,不能久坐,行动亦有影响,虽仍报名参加往后团体赛,亦只偶尔小试牛刀。一生钟情象棋艺术的他,怎能百无聊赖投闲至散?幸好网上象棋开始流行,曾如获至宝夜以继日乐于网上弈棋,每逢网络赛事,多有参与。
2002年1月,曾因感身体不适往诊就医,竟然发觉病患末期肺癌便入院诊治,卧院期间仍甚乐观,认为仍可生活八九年,出院后依然以棋作乐。可4月9日病情突变,抢救无效病逝,棋坛人士无不陷入悲痛之中,为失去这样一位老师痛惜不已。纵观老师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为香江棋坛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永远为棋界敬仰,香港名流区永超曾书写这样一幅挽联,也许就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凤雏享誉弈林树木树人仪形万古
棋士扬名香江立功立德赞颂千秋
转自 棋艺
有倖網上認識, 可惜現在香港棋風不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