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情雅趣》考-徐家亮


《适情雅趣》是我国现存象棋古谱中最完整、最具规模的一种。据考证,这部古谱原刊于明穆宗(朱载垕)四年,即隆庆庚午年间(公元1570年),由明人金陵(即今南京)徐芝(字玉川)精选,会稽陈学礼(字养真)校正。全书十卷,共分八册,计445页。

卷一至卷六共列中残局图势550局,每局都冠以四个字的成语,作为局名,图下注有着法提示,如:“弃双车马炮胜”、“马挂角双炮胜”等。按图索骥,顺藤摸瓜,着法均有线索可寻。其中绝大部分是先胜局,部分是先和局,卷七和卷八是前六卷图势的着法,末两卷则是金鹏十八变前后集的全局着法。

元朝以前,我国象棋子分白黑两色,白先黑后,白棋相当于现代棋制的红棋。

明版《适情雅趣》图谱上的棋子按元朝以前的棋制分白黑两色,图中棋子阳文者为黑,阴文者为白,黑白上下位置无一定规。一至四卷的杀局或为白先胜,或为黑先胜,均属先走方的胜局。卷五和卷六则均为残局,其中卷五为残局的取胜诀着,卷六为残局的和棋诀着。每局图下均注明如何致胜,如何谋和。卷九和卷十的全局着法分得先局、饶先(即让先)局,让子局三部分,最后均以杀局告终。

适情雅趣有多种版本,就目前已发现的版本,有三畏光启堂,敦化怀德堂和敦化斋等几种木刻本。三畏光启堂本刊印年代较早,卷首有拙逸道人的引文一篇,题适情雅趣引”,下署隆庆庚午伸夏吉旦拙逸道人书于安乐窝中,系明版本,但是否原刻,尚难断定。敦化怀德堂本为明版清印本,而敦化斋本则肯定是清版本。另外,化怀德堂本因刊印年代的先后又有几种不同的刻本,其早期刻本的书面小签,与三畏光启堂本相同,在适情雅趣书名之上横刊光启堂三字(见图1)

三畏光启堂本和敦化怀德堂本的版式全部相同,扉页正中直题“适情雅趣”四个大字,上有“爽心怡神”四个小字,右上角刊“金鹏十八变”五字,左下角分别刊“三畏光启堂藏板或“敦化怀德堂藏板”,字体均为宋体。图2、图3分别为三畏光启堂和敦化怀德堂本的扉页。

上述两种版本的唯一区别是,三畏光启堂本有拙逸道人的引(见图4),而敦化怀德堂本则无此引文。以下两种版本均同:先“棋经论”(传系宋丞相洪迈所著),次全局目录再次一至六卷棋局图势,再次为卷七卷八,即前六卷图势养法,最后卷九卷十两卷为金鹏十八变前后集全局着法。后卷的卷首均题有“金陵玉川徐芝精选,会稽养真陈学礼校正”字样。原谱三畏光启堂本的开本略小,长6.5寸,宽4.1寸(21.7×13.7公分)敦化怀德堂本的开本为长7,4寸,宽47寸(24.5×15.5公分)。至于版心尺寸,则两种版本均同为长5.5寸,宽3.6寸(18.3×12公分)。

现在保存下来的适谱为数甚少,三畏光启堂本几已绝迹,敦化怀德堂本也稀如星凤。近几十年来陆续发现的适情雅趣版本有以下几种:
(1)1917年江华邓云龙(仲岳)在长沙购得残本,仅存四百余局,清乾隆版。
(2)仪征张孝钩家藏本,539图,清乾隆版。
(3)海宁乐均(均士)藏本,明版三畏光启堂本,四十年代时有人见过,当时纸已黄脆,触手即糜,不可供翻阅。
(4)成都杨伯康家藏本,442图,传明版本。
(5)北京杨同璞在西安购得全本,551图,传明版本(6)芜湖张雄飞藏本二种,均550图,一种为明版明印的三畏光启堂本;另一为明版清印的敦化怀德堂本。
(7)北京田耕藏本,550图,明版清印敦化怀德堂早期刻本,书面小签横刊有光启堂三字。
(8)北京刘国斌藏本,550图,敦化怀德堂本。
(9)上海杨明忠藏本,清康熙版。
(10)北京图书馆藏本,敦化怀德堂本。
(11)芦阳李藏残本,缺一卷,敦化怀德堂本。

关于三畏光启堂本卷首所刊拙逸道人的《适情雅趣》引,杨官等编著的《中国象棋谱》第一集明清两代象棋谱介绍文曾刊录原文,但系摘录。象棋前辈谢侠逊先生在他所编的象棋谱大全》中曾分上中下三卷刊出他的校正本“适情雅趣,共360局,但谢老据以注释评校的是邓云龙遗本,为清乾隆版残本。《象棋谱大全》三集第一种上海顾明为《适情雅趣》校正本所作的跋一中,提到海宁乐均家藏有明刊本,谓因破碎不堪邮递,故用油笺临摹原文以存其真,然后寄给谢老。其所摹有《适情雅趣引》一篇,系明隆庆庚午年间拙逸道人所作,略谓象棋叙全局有《金鹏秘诀》,摘变形有《梦入神机》,玉川徐君缉购善本,不忍私己,乃欣与适情觅豫者共焉,爰题日适情雅趣云云。惜乎《象棋谱大全》也未刊出拙逸道人引言的全文。至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新闻报编辑部的编辑陈达哉从乐均处借得《适谱》的三畏光启堂本,据陈找人鉴定,确系明版本,扉页左下角有三畏光启堂藏板的字样。陈达哉曾录下六卷,而卷首拙逸道人的引则照相制版,刊载于当时新闻报的象棋专栏上。原谱用后物归原主,这是三十多年以前的往事。后来此谱落入谁手,不得而知。

在诠正整理这部象棋古谱的过程中,笔者在藏谱家刘国斌同志的协助下,终于在已故象棋评论家张雄飞先生的遗书中找到了《适谱》的另一部三畏光启堂本。这对于《适谱》版本的考证和研究,无疑是及时的重要发现。经过逐页对比,笔者发现,两种版本均出自同一木板。三畏光启堂本印刷在前,卷首多一拙逸道人引言,各卷各页图势着法较为清晰,线条字迹较少残损,其它则与敦化怀德堂本并无区别。两种版本的字体均为长宋体,但纸张和开本尺寸略有不同,三畏光启堂本开本尺寸略小,故均可确信为明版。据这两种版本用纸判断,三畏光启堂本系明代印刷,而敦化怀德堂本则系清初印刷。

但是,关于《适谱》原版本的刊印年代,也有表示怀疑认为尚需进一步考证的。例如:清代孙殿起所著述的贩偶记一书中,载有《适情雅趣九卷,金陵徐芝精选,会陈学礼校正,无刻书年月,约清康熙年间敦化斋刊。另外,清廖天一楼藏书总目》载有,《适情雅趣》十卷,国朝徐艺编,原刻本,八册。以上两书记载均以《适情雅趣》为清刻本,而选编者则是清人。这与三畏光启堂本拙逸道人的“适情雅趣引”所指刊印年代不同。

笔者认为孙殿起《贩书偶记》所述和清《廖天一楼藏书总目》所记的版本似非《适谱》的原版本,卷首无拙逸道人的引言,因此不足为据。而在上述两书问世以前,有位明末清初的著名藏书家钱曾已收藏《适谱》,并编入他的《也是园书目》上载《适情雅趣》八册(见北京图书馆藏钱曾《也是园书目》手稿)。钱曾字遵王,号也是翁,江苏常熟人,生于明末崇祯初年(1629年),卒于清初康熙年间(1701年)。也是园是钱曾晚年的藏书室。据此推断,《适谱》的刊印年代至少在清康熙以前。另外,在钱曾《也是园书目》中还见到原谱现已亡铁的另一本明代象棋古谱《自出洞来无敌手,但未见列入刊印于明崇祯壬申年间(公元1632年)的明代另一象棋名谱桔中秘》。由此可以认为《适情雅趣》的刊印年代当在《桔中秘》之前。再则,从明代这两部象棋名谱的内容来看,这点也属非常可信。两谱在全局方面均以金鹏谱为蓝本,但适谱保存《金鹏谱》的原来面目,未作增删,而《桔谱的著者朱晋桢则对金鹏原著有所校正。在《桔中秘一谱的凡例中,凡云旧谱如何者,旧即指适情雅趣,“金鹏谱等,故适情雅趣当在“桔中秘之前间世。“中秘有无住居士摆写的序为证,刊于明崇中年的夏天。据此,“适情雅趣的刊印年代,据抽逸道人的引,为明穆宗隆庆庚午年间,即比桔中秘一早六十二年,自然是很可信的。

三畏光启堂和化怀德堂中的三畏、光启、敦化、怀德都是当时书局、书肆之名。三畏光启堂藏板是指三畏堂和光启堂两家合雕,而敦化怀德堂藏板则指敦化堂和怀德堂两家合雕。但是,也有认为敦化怀德堂中的敦化系指今吉林省敦化县,因此把敦化怀德堂版误传为吉林版。实际上,在敦化怀德堂本适谱的扉页上,左下角刻的是敦化怀德堂藏板,敦化与怀德并列,与三畏光启堂本扉页上三畏、光启两堂并列同式,因此敦化亦应属堂名即书局名,绝非吉林敦化之谓。加之,清乾隆以后,吉林才有敦化县的设置。所以,把敦化堂的书局名以为吉林的敦化县,是毫无根据的。事实上,在适情雅趣》敦化怀德堂本的几种刻本中,也未见到有吉林两字。
据拙逸道人的“适情雅趣引”,《适谱》是以《梦入神机》和金鹏秘诀》为底本选编而成的。但据现存《梦入神机残本来看,只有卷七一册局势简单的杀局一百例列入适谱》,而其它例如“狐兔争穴”等较精彩的棋局,却并未入选,所以实际上适情雅趣并未全部收入《梦入神机》残局图势。据明赵用贤脉望馆书目》,“梦入神机》为十卷本,但今残存抄本仅、二、三、七卷,计285局。据此推算,《梦入神机》原谱十卷的棋局总数约在七百局左右,由此可见《梦谱》内容之丰富。

“《适情雅趣》引”所指《金鹏秘诀》系《金鹏十八变》之误因金鹏秘诀》是残局谱,一卷,作者佚名,已亡失。明高《百川书志》(1540年)记有《金鹏十八变》二卷,《金鹏秘块一卷,说明两书内容不同。《金鹏秘诀》初见于《赵定宇书目》,《赵定字书目》为明中叶常熟著名藏书家赵用贤编。用贤死后,其子琦美扩充藏书,辑有《脉望馆7曾藏二部金鹏秘诀》。《金鹏十八变》据查有四卷本和二卷本两种,均明谱原谱均已亡失。《适情雅趣》卷九卷十编入的是二卷本。从《适情雅趣编入的《金鹏十八变》前后集全局着法看,顺炮列炮变化较多,初具系统,可见当时这两种布局在实战中已相当流行。

由于《适情雅趣》所据以选编的原版象棋古谱《梦入神机现仅残存四卷,且系孤本,而《金鹏十八变》原谱又早已亡佚,因此《适情雅趣》这部明代象棋名谱在我国古代象棋史上就有了格外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我们从这部象棋古谱中,能幸运地看到明代以前的精采古局550局和《金鹏十八变原谱的全局着法。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象棋界许多人士主张整理象棋古谱应先从《适情雅趣》开始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摘自83年北京出版社《适情雅趣》-徐家亮诠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