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存蒋介石影像中,除了和孙子下棋之外,还可见和蒋夫人下棋的情景。再查阅蒋日记,记载与夫人“对弈”、“下棋”的场合最多,显示这是他们夫妻间一种情趣表现。
目前所见较早的下棋画面,为1942年1月29日在陪都重庆的留影。1946年10月21日,台湾光复一周年前夕,蒋介石偕夫人首次抵台访视,下榻台北市郊的草山宾馆,当晚就与夫人下棋。 閱讀全文
在现存蒋介石影像中,除了和孙子下棋之外,还可见和蒋夫人下棋的情景。再查阅蒋日记,记载与夫人“对弈”、“下棋”的场合最多,显示这是他们夫妻间一种情趣表现。
目前所见较早的下棋画面,为1942年1月29日在陪都重庆的留影。1946年10月21日,台湾光复一周年前夕,蒋介石偕夫人首次抵台访视,下榻台北市郊的草山宾馆,当晚就与夫人下棋。 閱讀全文
南宋中国象棋室前发达繁荣,是棋史研究家们的一致结论。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 1、在民间,象棋“家喻户晓”。 2、在宫廷,帝王大力提倡,形成象棋待诏制度。 3、一般棋具到处有售,高级棋具层出不穷。
4、第二批规制象棋谱出现。
5、蒙目赛。 擂台赛多种赛 制出现。 閱讀全文
《竹香斋象戏谱》,又名《竹香斋》,中国象棋棋谱,清朝江苏人士张乔栋与其子张景煦编著。初刊于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只刊行初、二两集。第三集未完工前,张乔栋即于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去世。其子张景煦继承父志,在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再次印行时加入第三集。为清朝四大残排局谱之一。
清朝象棋排残局谱的代表性巨著,此书被书商翻印时有多种版本,局数也不同。由李浭校定的版本以208局为基准。 閱讀全文
《韬略元机》象棋谱。清张惠春等编,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刊印。六卷。前四卷为残局,后两卷为全局。残局共二百零四局,其中之和局着法深奥,选自民间流行棋势较明代先走必胜的残局有进一步的发展,是以后高级排局出现的开端。
《韬略元机》是已知清代最早刊印的一部大型木刻本象棋谱。《韬略元机》原名《韬略玄机》,因避讳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烨,故在公元1707年刊印时改名为《韬略元机》,简称《韬谱》。 閱讀全文
马——中国古代的骑兵军团 马在棋盘上是不走直线的,但重要性不可忽视,很多用马用得好的也可以战无不胜,马有很多致命的弱点,比如只能近战,容易别腿,容易被夹击得走投无路,很多新手是不愿意用马的。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代对骑兵的重视程度不高,虽然骑兵也有出奇制胜的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兵种,但大多数时间里用它是进行战术机动,远程作战例子很少,而且对付骑兵的办法很多,绊马索,地形的利用,都是骑兵的软肋, 閱讀全文
作者:张相新(河南) 来源:古今故事报
在革命老区新城市郊有一棵巨大的苦楝树,由于要修公路,眼看着就要被伐掉。可突然有一天,一辆军用轿车拉着一位白发雪眉的姓关的老者出了大价钱把它给买了下来。人们议论纷纷,这棵苦楝树到处都有,他到底要干什么呢? 更出乎意料的是,那老者居然在旁边搭了个小石屋。就在人们都猜测他要干什么时,他却在大树下摆起了个棋摊,不时的和南来北往的人下上两盘。你别说,和他交过手的人无不挑指称赞,好!居然没有人能赢他。渐渐地他的名气就大了起来。 閱讀全文
厦门晚报 |
作为中国象棋界的一代宗师,胡荣华被称为20世纪最杰出的象棋手,在他多年的象棋生涯中,不仅开创了十连霸的伟业,还在年逾花甲之年再次赢得了全国个人 比赛的冠军。昨天,棋坛“常青树”胡荣华来到了厦门,准备参加今天进行的全国象甲联赛与厦门港务控股队的比赛。61岁的胡荣华看上去精神饱满,在下塌的酒店愉快地接受了记者的独家采访。 和棋只会使象棋失去吸引力 閱讀全文 |
院子里几十家住户,几乎家家有老人,有些老人孑然一人独居斗室,有些老人被子女接来同住,也有些老人只是逢年过节才来儿女家小住几天。老人多了,小院倒也不显得冷清,平日里看看孙辈,晒晒太阳,拉拉家常,日子过得怡然自乐。还有几位好下棋的老大爷,在小院里的树荫下支起一个象棋摊,可是,自从象棋摊支起来以后,小院里却变得有点“闹”了…… 象棋摊是杨大爷和蒋大爷支起来的,由于我也对下棋也有点爱好,因此经常过去看看棋, 閱讀全文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永外在一所矿山教书。在这里,永外碰到一个怪人。
怪人姓刘,名寿元,建昌人。此人头脑可笑,上海人称之为十三点,一般人叫二百五,建昌人则呼其为刘宝。刘宝喜欢下棋,1982年夏天,永外的时间都耗在此君身上。
刘宝找上门来,先给永外戴了一堆高帽,然后掏出一捆用橡皮筋扎好的矿区菜票。 閱讀全文